当前位置:首页>>廉政建设
故事“廉”播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——张伯行
时间:2023-02-13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

张伯行画像


张伯行,字孝先,号恕斋,晚号敬庵,河南仪封(今河南兰考)人。清朝大臣、理学家,康熙进士,历任巡抚、礼部尚书等职。历官二十余年,以清廉刚直称,康熙称其“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”。



张伯行故居


被康熙皇帝誉为“天下第一清官”的张伯行,一生清正自守,始终如一,是为一代典范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张伯行被任命在山东济宁为官。当时正值饥荒,民不聊生。救人心切的张伯行便拿出自己的钱和粮食赈灾,并命人缝制棉衣,让百姓免于饥寒。此后,张伯行被派往汶上、阳谷二县赈灾。在情况危急、饿殍遍野的情形下,他一到任,便开仓放粮两万两千六百余石,救民于水火。山东布政使因他未经请示擅自动用国家谷仓,准备上奏将其弹劾,却被张伯行一句“仓谷重乎?人命重乎?”问得哑口无言。升任江苏按察使后,当时官场“惯例”下属要给上司送礼,但是张伯行却表示:“我为官,誓不取民一钱,安能办此!”这种刚正的气节虽然使张伯行得罪了总督和巡抚等人,却赢得了皇帝的赏识。第二次南巡期间,康熙皇帝亲自召见张伯行,并且举荐、擢升其为福建巡抚,赐以“廉惠宣猷”榜。





张伯行和禁止馈送檄


此后十余年间,张伯行历任地方巡抚、六部侍郎和尚书,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官德。他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,为了杜绝送礼者向他行贿,特撰写了一篇《却赠檄文》: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谁云交际之常,廉耻实伤;倘非不义之财,此物何来?”该文全篇56字,共用了8个“一”字,表达了他关心百姓疾苦、注重个人名节、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。张伯行将这篇《却赠檄文》张贴于自己居所的院门以及巡抚衙门前,前来送礼行贿的人一读此文,便不再敢自讨没趣,只能默默离开。张伯行为官不仅不收贿赂,甚至连衣食等日常花销也不动用公家财产。他曾上疏道:“臣虽历官巡抚,而服食、起居未脱寒酸故态。”古称不朽者有三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张伯行一生践行着“事冗不知筋力倦,官清赢得梦魂安”的人生格言,他的功绩和品德值得后人永远的称颂和纪念。

案件通告告知
法律文书
法律法规查询
视频接访预约
辩护律师
控申
人大政协联络
预约服务查询
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检察院
地址: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河南路50号   电话:022-26532000
邮编:300122
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
技术支持:正义网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